欢迎您访问上海莱曦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网站!
儒商故事 >>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儒商故事

壶里有乾坤

发布时间:2020-11-07

  衢州修文书院那儿有座茶院,且专事收藏紫砂壶,一帮书生意气的文友差不多天天要到那儿喝茶。多次交往后,像我辈只知驴饮的俗客突然也文雅起来,略知了些茶道。

  “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北宋梅尧臣的诗句是关于紫砂壶最早的文字记载。从出土文物看,北宋中期就有了紫砂壶雏形。元代关于紫砂壶的记载很少,紫砂罐上有“且吃茶清隐”五字。据悉,这五字是元末高士孙道明题的,他的居处就是“且吃茶处”。

  明代有关于专门制作紫砂壶的记载,明人周高起《阳羡茗壶系》详细记载了金沙寺僧用手工捏作的方法制作紫砂壶。这里不能不提一个叫供春的家仆,此人虽出身微寒,但他才智过人,在侍奉主人之余,从寺僧那学得了制壶的技艺。供春的贡献在于将紫砂壶从一般的粗糙手工制品发展为精致的工艺美术品,使紫砂从实用走向了审美。他不仅创制了“树瘿”“龙蛋”“印方”等新样式,还发明了不少制壶工具。

  明嘉靖之后的50年内,紫砂壶在艺术上有了初步的发展,从明万历年间到清乾隆年间,是中国紫砂最为辉煌的时期。这一时期,巨匠辈出,名器纷呈,且器型样式丰富多彩。同时,工具和烧制技术又有了新的发展和进步。其代表人物主要有时大彬、李仲芳、徐友泉、陈用卿、陈仲美、沈君用、陈光甫等。

  清末最后一位制壶高手非黄玉麟莫属。此君技术精湛,其艺术成就可追明末的紫砂高手,制壶精巧而古朴,尤擅长“掇球”“供春”“鱼化龙”三式。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海外市场,葡萄牙人最先将紫砂壶带到欧洲,老外以“朱泥器”“红色瓷器”称紫砂壶。明清时,紫砂器输入日本。

  紫砂之美,首推气韵。谢赫六法中,以“气韵生动”排在首位。好的紫砂壶,有时如玉宇琼楼,露高阁气;有时如高山茂林,发山林气;有时若钟鼎石瓦,发金石器;有时如万卷书斋,发书卷气;有时如福神天降,露吉祥气……总之,壶、书、诗、画、刻、印六位一体,构成了紫砂艺术之美。

  《中国陶瓷史》载,我国黑釉瓷器的生产和青瓷一样历史悠久。入宋后,黑釉盏产量特别大,其中江浙墓葬中多出土黑瓷。据衢州博物馆馆长柴福有介绍,我市婺州窑就生产有许多黑釉瓷,这和宋代的斗茶习俗有很大关系。《茶经》第四章“烹饮器具”中,陆羽写道:“碗:越州上,鼎州、婺州次。”在第八章“茶叶产地”中,陆羽也提及“浙西”、“婺州”出产的茶叶品质。而从曾几的诗看,宋时,名满天下的福建“建茶”,其集散地正在衢州。有如此丰厚茶文化积淀的衢州,确可做做茶文化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