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上海莱曦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网站!
人物 >>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

郑孝同

海派传人郑孝同

  郑孝同是当今颇具代表性的海派书画传人。

  古人云:“画如其人”,此语不虚。孝同的山水画,没有艳丽的珠光宝气,没有如卷的狂澜,更没有咄咄逼人的霸气。他的画,就像他这个人,朴实无华,透出一股静、淡、雅、逸的风韵。在中国画时尚“视觉冲击”,追求“外表抢眼”,忽视内在意蕴的今天,欣赏他的作品,犹如置身于宁静的山林,舒展怀抱,张开大口吞吸着清新空气,是那样的舒心惬意,令人陶醉。

透过爱不释手的画卷,寻觅孝同的心路历程。。。。。。

责任与使命

  众所周知孝同出身于名门,其父郑午昌是近代赫赫有名的大画家、大理论家,诗词、书画、金石无所不精,是继任伯年、吴昌硕之后的海派领军人物,他的《中国画学全史》开中国画学之先河,是中国有画史以来集大成之巨著;他组织的“蜜蜂画社”,在中国美术史上史无前例的有了更明确的组织目标和更为严谨的组织机构,成为我国最早具有现代性意义的美术团体;他的山水画在1939年由72个国家艺术家参加的纽约国际艺术博览会上一举获得金奖,将中国画艺术推向了世界绘画艺术的峰巅。并在海上画坛率先提出国画家要“负有一种重要的文化建设或保存之使命。”,以及 “国画为民族精神寄托,亟宜发扬光大”, “国画实具缔造世界和平的感化力,亟宜传播”的主张。

  如果说,郑孝同的父亲郑午昌是一个视艺术为生命的有责任的艺术家,那么,郑孝同继承了同样的基因。尽管在孝同少年时父亲离世而去,但在孝同的血脉里注入了父亲的基因,人格、品德以及艺术灵感都有着父亲的鲜明印记。他自幼聪颖好学,谦和上进,当过兵、做过美术教师,但始终没有放下画笔。如今,郑孝同已年逾古稀,但是对中国画,对海派绘画的理解却历久弥新。一种使命感在他身上得到很好的继承。无论在陆俨少艺术院或在上海海派书画院任职期间,他把主要精力放在了继承和弘扬海派书画艺术上。认为海派文化艺术精神之所以长存,在于她具有民族精神的依托。为此,他积极地、力所能及地策划许多以弘扬海派书画艺术为主题的多种形式的展览、讲座和研讨活动。呼吁书画家们明确自己的责任,把海派艺术中最本质最集中表现的东西——民族精神找回来。他还为多位硕、博研究生提供研究素材,指导关于海派艺术课题的研究。近年来,应邀担任江南书画研究院副院长,他与同道们又活跃在苏浙沪皖的艺术圈,为发展推动江南文化作努力。

继承与创新

  静心创作。心静如水,缘于父亲的教诲,午昌先生有诗云:“闲福犹堪寻纸上”,“本来清白是家风”,孝同把他作为座右铭,张挂在书房床头。他说:“清白是我的家风,画画是我的福分。”“吾乃吾自画,自得其乐,修身养性而已”。这绝对发自肺腑。孝同把名利看得很淡很轻。孝同不屑在名钳与利刃间攀爬、匍匐,努力用手中的笔,描绘心中的青山绿水,保持心灵一片净土。得天独厚的家学,加之他本人天资聪颖和刻苦磨砺,打下了扎实的功底。他的山水画注重传统,深达而精致,盖缘于先父画风的影响,亦源于着力宋元诸家化而用之。主张“追本溯源,传承命脉”。坚持“天人合一、心师造化、道法自然、物我两化”的传统国画创作理念又自创新意。每年都会到各地写生采风,妙悟自然,体察天人合一的生态关系,不断激发创作灵感。他不为迎合市场作画,他也不匆忙完成一幅画。他说,一幅好画,必须静下心来画,心不静,何以出逸品?心静,不是个性,而是品质。他以心静的境界,创作出一幅幅神韵悠扬的佳作。

  有行家用“清、淡、雅、逸”来评论郑孝同的作品。在孝同看来归根结底就是一个“静”字。清是清静,淡是淡静,雅是雅静,逸是逸静。当然,这种“静”不是静止,而是隐含着内在的张力与爆发力,往往处在澎湃激情的最高点,而这个“静”恰恰就是当下创作里最缺乏的东西。他曾耗时两年完成的《潜园图》长卷,可谓笔精墨妙,气韵生动,这必是他的静心之作。

  食古而化。孝同的山水画,根植于传统,是吸吮前人古人各家各派灵乳长出的繁枝茂叶。孝同儿时得父亲郑午昌启蒙,少年以后又常受到一代大家谢稚柳、陈佩秋的关爱,得天独厚的家学,加之他本人天资聪颖和刻苦磨砺,打下了扎实的功底。近年,又在探索水墨写意,他的写意作品独具一格,以泼墨法营造画面变幻莫测的气韵,而点掇其间的景物却是十足的宋元韵味。他的水墨山水画,可谓笔精墨妙,用笔松动灵秀,法度严谨,落笔干湿浓淡相得益彰。破墨的浑然,焦墨的幽深,淡墨的虚灵,赋予画面以光气变幻,静谧空寂,似有似无,淡韵朦胧的境象。孝同认为,水墨是中国画的精髓,要把握它,就必须耐得寂寞,静下心来,老老实实地用手画,用心悟。他说,画中变幻的云雾是在写生中悟到的,山靠云雾才生动,而宋元之法是中国画的经典之法,创造从来不是旱地拔葱,违背自然、脱离传统之作,都会是昙花一现。他以开放的姿态和广阔的视野,崇尚经典,传承正脉,从而跻身海上实力画家层面。

习技与修道

  就艺术而言,认识是第一位的,只有认识精准,学习与创作才有准绳,而准绳的灵魂,不是别的,恰恰是你本身,孝同食古而化的理念,来自他的品格,他的学养。他深谙“习之在技,修之在道”,把着眼点放在一个“修”字上,除在“人”上修炼外,诸如文学、文字学、美学、哲学、史学等都下过一番功夫。他深入研究过南朝梁元帝萧绎的“笔精墨妙”论,五代荆浩的《笔法记》,唐代王维的水墨渲染法,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宋景云的《唐朝名画录》,广取博收且笔耕不缀,学术文章散见于各类专业报刊,曾先后十余次赴日本、新加坡、乌克兰、美国、德国举办画展进行学术交流。孝同在画轮絮语中有这样的心得:“艺术是千变万化的,既有程式,又无定式,艺术应有继承,但不应有明显的附属性。摹古只是学习艺术的起步。即使进入艺术奥堂,也要力避藩篱子茧,食古而化,自筑营垒,且终身乐此不疲。”

  孝同有着相当自觉的现代学术思想,他怀着一种清醒的生命律动,对艺术保持着如履薄冰的探索,传承着父亲“画不让人应有我”的精神衣钵,开拓自己的未来。

  孝同对国画艺术怀着深厚的敬畏的感情,近几年,他带着父亲的作品,与儿子一起,在联合国总部举办以父亲的名言“缔造世界和平感化力”为主题的“郑午昌 郑孝同 郑人刚三代精品书画联合国特展”,向世界展示寄托中华民族精神的中国画艺术。联合国副秘书长南威哲在他的贺信中写道:“郑午昌先生是伟大的艺术家,郑孝同教授在中国海派书画界具有不争的权威地位,郑人刚灵巧娴熟地将中西方绘画技巧糅合在一起,今天三代美术家在这个世界舞台上,在我们眼前展现的是跨越整整一个世纪的杰作”。郑氏祖孙三代画展又在德国柏林中国文化中心、香港集古斋以及上海、浙江等地成功举办。

  孝同不睽名父之后,期待着他有更多的好作品面世,继续努力,为海派艺术的传承发展添砖加瓦。


郑孝同作品《雪山寒溪》